我院青年教师秦晓敏独唱音乐会成功举办
作者:本站编辑 时间:2018-07-13 点击数:
贾丽/文 职新卫/图
6月14日下午,河南艺术职业学院2018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独唱音乐会形式及作品风格的探索与实践——秦晓敏独唱音乐会》在我院小剧场拉开帷幕,一曲曲饱含深情的歌曲,为现场数百名观众带来一场丰富的民族声乐盛宴。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范军,著名作曲家、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周虹,河南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郭志华,河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李广宇,河南省文化厅艺术处副处长解冬,河南省教育厅社科处调研员魏军等嘉宾应邀来到音乐会现场观看演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普锋等领导及师生观看了音乐会。
据悉,该独唱音乐会所选作品风格多样,题材涵盖面广,以讲座加演唱的形式更是独具一格。在古诗词演唱方面,秦晓敏以其专业独到的舞台艺术表现,给观众带来耳熟能详的《紫菱洲歌》、《长相知》、《关雎》等大雅曲目。近代优秀歌剧曲目《野火春风斗古城》选段“思儿”、《白毛女》选段“恨似高山仇似海”、《党的女儿》选段“天边有颗闪亮的星”等,以及《摇篮曲》、《包楞调》、《赶牲灵》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民间歌曲,也通过秦晓敏时而细腻温婉、时而热情奔放的演唱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秦晓敏在河南曲艺传承与推广方面不遗余力,曾参与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6年度河南坠子中青年人才培养项目,并演出近20场次。在独唱音乐会上,她还专门表演了坠子大师赵铮先生的《黛玉悲秋》、《摘棉花》,同时还演唱了习近平总书记作词、卢臻作曲、魏洁编配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据了解,这首作品也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音乐会最后在河南民歌《编花篮》中落幕。
本场音乐会的上半场采用钢琴伴奏的形式,由我院青年教师赵宇担任钢琴伴奏,下半场采用乐队,由音乐系部分师生组成的民乐团担任伴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场音乐采用的是讲座音乐会的形式,由我院音乐系教师张磊、卢臻担任串讲,每个节目间隙,他们向观众讲解相关歌曲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等内容,其独特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据悉,这种音乐会的形式在河南还是第一次出现。为了音乐会的顺利举办,音乐系11位老师、2位特邀老师以及40多名乐队成员和合唱队成员更是不辞辛苦。
秦晓敏是我院音乐系的声乐教师,曾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硕士,先后师从马秀云、王士魁、孟新洋等著名声乐教育家。曾获孔雀奖—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民族唱法金奖,首届中国民族声乐电视大赛银奖等荣誉。
据了解,该独唱音乐会作为我院2018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得到了副院长王发清的关心和支持。我院科研外事处处长叶爱欣教授说,学院之所以将这场音乐会确定为2018年度的校级科研项目,就是鼓励创新,希望发挥引领作用,让更多优秀教师在教学、科研上下功夫。当天的音乐会结束后,随即举行了研讨会。学院党委书记普锋及相关领导、嘉宾、专家等参加了研讨活动。
“这场音乐会,不仅仅是个人的独唱音乐会,而把科研融入其中,很有特色。”省音协主席周虹说,“秦晓敏在声乐道路上不断探索、学习,尤其是她演唱的三首河南坠子,让人倍感兴奋,河南坠子后继有人”。周虹说,“中国民族的声音要从自己的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而秦晓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学院将其确定为科研项目,这种引导非常好,值得充分肯定,也希望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尽快跻身全国一流的艺术院校。”周虹说。
河南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郭志华说,“形式创新是这场音乐会的最大特色。举办音乐会的学校很多,但这种形式不多。音乐会上没有主持,而是串讲,将背景、特色、艺术、历史等一一阐释。从内容上看,这四个部分的布局很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了秦晓敏的水平,越听越有味道,尤其是唱到民歌这部分,让人很兴奋,而她的河南坠子则将音乐会推向高潮”。
学院党委书记普锋在音乐会结束后表示,这次活动举办很成功,作为第一次科研课题探索尝试,为推进学院的学术研究开了好头,下一步将会常态化,给更多的教师提供更多锻炼机会,形成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